从2003年开始,我校围绕绿色校园建设主题,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,以节水、节气、节能、节电、减排等工程项目为重点,积极探索绿色校园、低碳校园建设的新思路、新举措,共安排22个节能减排项目,目前已经完成15个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据北京诚信能环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4月为我校出具的“建筑能源审计报告”评价: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得到了显著效果,年直接节约累计资金约1180万元,直接节水41万吨,直接节气518万立方米;节能工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体系,收到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也是巨大的。
2007年,我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先进试点高校之一;2009年4月,被北京市确定为2008年“节约型学校”建设优秀高校。2009年12月,《教育部简报》以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》为题,对我校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报道;2010年3月21日《中国教育报》头版刊登了题为《对外经贸大学节能减排“减”出个绿色校园》的报道;2010年4月29日《南方周末》刊登了题为《大学也低碳》的文章报道了我校低碳减排工作的情况。
绿色大学建设主要采取的措施
利用再生水资源,最大限度节约用水。建设中水处理站,回收利用废弃水。在2004年年中启动中水处理站建设项目,于2005年1月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,000吨的中水回收处理站。中水处理站的污水来源主要是收集学生浴室的洗澡水,以及部分宿舍楼盥洗水和管网污水。为避免对水的二次污染,我们选择了“物理+生化”的方法处理中水原水。五年来,我们定期对处理的中水进行抽样测评,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。经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、绿化用水和景观用水。我校70%的办公楼、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已使用中水冲厕。随着中水站的投入使用,节水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。以2004年投入使用前后为节点比较。2004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2,473人,校区建筑面积225,800平方米,绿化面积63,446平方米,年用水量为578,944吨。2005年,我校全日制在校生增至15,553人,校区建筑面积351,000多平方米,绿化面积74,613平方米,增幅分别为24.53%,55.45%和17.60%,按同比测算应用水量为1,089,746吨,但实际年用水量为588,772吨,节约用水500,974吨,节约幅度达45.97%,效益非常显著。
回收雨水作为二次利用的水资源成为节水工作的又一举措。在2005—2006年,通过一年多的努力,我校在校园内先后建成了4个蓄水池,建设当年共收集雨水约40,000吨。2007年,通过建筑物屋顶的“平改坡”改造,实施了屋顶雨水收集工程,对9栋学生公寓楼、旧图书馆、电教中心建筑屋顶进行“平改坡”的同时,安装了建筑物屋顶雨水收集管道。该项工程的完成,不仅增强了屋面防水能力,提高保温效果,延长使用寿命,而且能够将雨水予以收集,实现了建筑物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利用。2007年雨量充沛,共收集雨水约50,000吨。
全面采取节水措施、建设校内“立体化”节水系统。学校通过用水设施的改造、草种改造、利用节水型设备进行绿化浇灌、浴室和开水房使用IC卡、全面修复管线等措施,加强对节水工作的日常管理,建成了以中水站为龙头的“立体化”节水系统。
在2005年建成中水处理站回收利用废弃水的基础上,进一步通过雨水回收利用和全面采取节水措施、建设校内“立体化”节水系统,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节约用水。以建成中水站已经大幅度节约用水的2006年为基年计算,2006年我校实际水费支出为325.26万元,2007年实际水费支出为268.92万元,下降17.3%;2008年实际水费支出降至203.37万元,环比下降24.4%;2009年实际水费支出再降至107.82万元,比上年再减少95.55万元,环比再降47%。若以2009年与2006年相比,则是减少了水费支出217.44万元,下降幅度达66.9%;2007-2009三年年平均支出降幅为40.55%。
采取多项措施节约天然气使用。改造供暖管网水平衡调控系统。2005年,我校供暖中心安装“供暖管网水平衡调控系统”,实现了可分区域与分时段自动控制,主要是利用教学楼办公区与宿舍生活区之间的取暖需求时间差,并依据天气和室外温度变化情况,设置调控各区域、各时段的供热量的增减,以达到改善热能量供给的科学合理调配,提高热效能利用率。2005年供暖水平衡改造前供暖面积27.2万平方米,使用燃气345.4万立方米;改造后,2005年下半年学校新增供暖面积14.3万平方米,增幅为52%,如果按照改造前的每平米用气量计算,2005年应使用天然气527万立方米,但实际用燃气为398万立方米,仅增加15.20%,用气量节约24.5%,直接节约燃气129万立方。
回收锅炉烟气余热,减少使用天然气。2007年暑假期间,实施了回收烟气余热工程。将原来的燃气锅炉改造为冷凝余热回收锅炉,通过采用先进的热管式冷凝器设备,将锅炉排烟中高达150度的余热进行回收,用于加热供暖的循环回水至48度左右后再度进入给水系统,间接的增加了天然气的热效能率,直接减少了天然气的使用量。对比结果证明,每个月的天然气消耗量减少9—10万立方米。按每年供暖季节供暖4个月计算,回收的锅炉余热相当于每年减少35万立方米天然气的使用。
利用太阳能,减少天然气使用。浴室洗浴用水由煤气改为太阳能加热。自2007年以来,陆续进行了三期太阳能热水加热系统改造,全校采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制备热水每日383.2吨,总集热面积:4990m2,其中4675m2用于45℃热水供应,315m2用于开水预热。学生宿舍的洗浴用水、部分生活热水、食堂洗碗水都实现了用太阳能加热办法。太阳能制备热水系统,经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使用天然气115万至120万立方米。
冬季供暖在2005年采用“供暖管网水平衡调控系统”大量节约的基础上,进一步通过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和太阳能的利用,又可节约天然气约150万立方米。2006年实际天然气费支出为1222.84万元。2007——2009三年天然气费支出合计3660.92万元,年均支出1220.31万元,除去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,2006到2009年年平均降幅7.89%。
全面开展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。2006年至2009年,我校陆续实施了全校供电系统的电节能改造。一是先后对校内各配电室进行节能改造。将电能损耗大、效能低,国家强制要求淘汰的老旧变压器等设备淘汰,换装为高能效的新型变压器等设备;依新的校园规划布局,调整优化各个配电室的电力功率配置;安装电力调度与监控智能管理系统。此项目预计8月底完成,完成后将减少用电量29万度,减少碳排放28.9万吨。二是建筑物公共区域采用人体感应控制照明设备,实现人走灯熄。已经完成55%,预计7月底完成,此项目可实现间接节能。三是学生公寓、教学楼智能电表分户计量改造,实现一户一表。此项目已完成80%,另20%因涉及到旧建筑物内的线路改造,预计8月底完成。此项目完成后可防止违章电器的使用以及用电管理方式改革,实现间接节电的目的。四是将全校照明灯更换为新型的节能型灯具。此项目已完成7%,此项目大量工作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,预计8月底完成。完成后可实现年节约用电103.68万度电,可减少碳排放量103.37万吨。五是利用太阳能,节约用电。把校园路灯改为太阳能路灯。2009年,将近420盏路灯(840根灯管)更换为太阳能路灯,项目已经完成了80%。项目完成后全年节约4万度电,可以减少碳排放3.98万吨。
此外,2010年2月,我校还对配电室照明回路安装了节电设备,将照明电压由220伏降至180伏左右。实施降低照明电压的措施,试验结果显示,在不影响照明效果的前提下,能节电30%至35%。目前,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,预计在8月可完成,该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年节电350万度,减少碳排放349万吨。
我校2006年(基年)实际用电1313万度,电费支出为919.1万元;2007—2009三年电费支出合计1882.65万元,年均用电896.5万度,电费支出627.55万元,年平均支出降幅为31.72%。
建筑物外墙保温改造,提高建筑物节能效果。学校现有建筑物大部分建于八十和九十年代,建筑物在设计时未考虑外墙的隔热保温问题,建筑物隔热保温性能不能满足现行的设计规范要求,外窗也不是隔热保温窗,造成能耗加大,冬冷夏热,很不节能。2009年,我校对主教学楼诚信楼进行了节能改造,诚信楼建筑面积有26857平方米,将原钢窗更换为隔热保温铝合金保温窗,外墙进行了外保温改造。改造后建筑物内保温效果明显,按照理论计算,改造后可节能54%。
采用水源热泵技术,实现再生能源的利用。2006年,学校在新图书馆(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)项目中引用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,共计投入专项资金1050万元,与基建安装工程同步施工。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将地下水的热源和冷源,提取用于冬季采暖、夏季制冷,因而不需使用天然气供热,也不需安装常规空调系统,基本实现零排放。地下水源热泵技术使用效果很好,温度常年恒定在人体感觉舒适的状态中,被誉为我校最舒适的学习和办公场所。采用地下水源热泵供暖,每年可比电锅炉加热节电三分之二,比燃气锅炉节能三分之一。
此外,2010年,我校正在新建的科研楼计划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,用于安装地热空调系统。科研楼2011年竣工交付使用。我们相信科研楼的地热空调系统,也会与图书馆的地下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一样,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建设绿色大学的体会
我校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显著效果,节能工作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体系,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。建设绿色校园、低碳校园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,是高等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,是利国利民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,所以我们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。抓好节能减排,建设绿色校园、低碳校园是高校应该坚持的方向,只要我们不断努力,建设节能环保、低碳排放的绿色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