执行力概念最早由美国资深的企业家保罗?托马斯和企业管理学家大卫?伯恩提出的,他们认为执行力在企业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事实上,一个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,成功与否,可以说是“三分战略,七分执行”。如果没有牢固的执行理念和强劲的执行力,任何的决策和计划都不可能贯彻落实到底。执行力不仅是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,同时也是党政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执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
执行力本是企业管理学的概念。是指在各项政策、战略制定完成后,为实现目标采取的手段和方法,以及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精神,是一整套通过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来实现目标的行为和技术体系,决定目标实现的速度和效果。执行力其实就是“做”的能力,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,把事情做好。它包括两个方面,一是个人的执行力,另一个是组织的执行力。个人执行力是个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素质和能力,抓落实的作风和精神,是职业技能。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,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。组织的执行力不是每个人执行力的简单相加,而是整体与部分之和的关系。具体到基层政府,执行力就是拥有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、科学决策的能力、依法执政的能力、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、处理危机的能力、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及廉洁自律的能力。
执行力是衡量执行的标准
执行是把政策、战略转化为既定目标的一个具体过程,是“一门将战略与实际、人员与流程相结合、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”。它是决策的延续,也是决策本身的要求。决策以后不去执行或执行不力,就失去了决策的价值和意义。到位的执行,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巩固、优化战略,确保组织的事业获得成功。反之,执行的效果不好,不仅达不到目标,反而会引起人们对决策正确性的怀疑。尤其对基层政府来说,如果不能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到位,会让干部、群众的信心受到挫折,影响党的执政地位。执行应该是政府工作的最主要内容,但是由于缺乏衡量执行的标准,执行往往被认为是细枝末节,不受重视。部分领导热衷提出战略和计划,而没有列出如何实现政策和战略的具体工作步骤,以便对计划的执行进行有效地跟踪;更没有根据计划实现的程度制定赏罚标准,使执行工作流于形式。
执行力克服以往对执行无法量化的缺点,对执行做出周密细致的工作安排,对实施工作的每一步都进行跟踪评估,以便发现问题,并及时的解决问题,确保执行的准确、到位。执行力是衡量执行工作的标准,对于确保政策和战略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执行力与执政能力的关系
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维护自身政权的本领和能力,包括治党、治国、治军的本领,处理内政外交的本领,解决政治、思想、文化等各种问题的本领,应对复杂局面,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本领等等,都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,“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、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和策略,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,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,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、经济和文化事业,有效治党治国治军,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。”
党的执政能力与执行力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。执政能力是抽象的,有两个方面的内容:一是制度的设计,是否科学、合理、便捷。二是制度的执行,是否顺畅、灵活、高效。执行力则取决于组织机构是否合理,工作程序是否正确,领导干部素质是否优秀,能否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、体制、方式。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。
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高低,主要是看基层政府是否执行了党中央的正确决策,是否富有卓有成效的领导,是否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,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是否发挥了模范作用等。执政能力越强,则政令畅通,执行越彻底,群众越拥护;反之,执政能力不强,则政令不行,执行不彻底,群众不断疏远。因此,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,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,必须加强执行力。二者相辅相成,互为提高。